“馬臺有史以來,都是產名優(yōu)茶的風水寶地,說馬臺沒有好茶,這是誤區(qū)。在過去,馬臺鄉(xiāng)滿山遍野隨處可見古茶樹,每個寨子都找得到,只是后期進行了矮化。現(xiàn)在,馬臺仍保留有1.6萬畝老茶園。馬臺茶的品質在臨滄是非常優(yōu)秀的,歷來名氣就很大。早些時候邦東的茶價都不如馬臺,近年來昔歸茶名氣起來了才反超馬臺?!迸R翔區(qū)茶辦楊如兵說。
楊如兵以前在臨滄茶科所工作,2004年到2011年在馬臺鄉(xiāng)當掛職副鄉(xiāng)長,主抓1萬多畝高優(yōu)生態(tài)茶園的技術推廣。馬臺得天獨厚的古茶資源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臨翔區(qū)要深入才看得到大片茶園,不像普洱市在公路邊一看到處是茶園。馬臺跟邦東一樣是臨翔區(qū)的古茶之鄉(xiāng),上百年的古茶樹,以馬臺村、唐家寨、全河村最多,但種植得不密集。而平掌村以公路為界,上面臺地多,下面古樹多。”
這次,我們下臨滄市臨翔區(qū)深入采訪,主題就直奔“云南巖茶”這張云南茶葉的全新名片的核心產區(qū)——馬臺與邦東而去。邦東昔歸的名聲早已在外,2013年底我曾造訪過邦東,寫了《直面秘境茶鄉(xiāng),邦東茶的春天在哪里?》《不擠古樹獨木橋,云南巖茶劍指何方?》等一系列關于邦東茶的文章。故,此次下來考察的重點是深藏臨滄大雪山與五老山國家森林公園腳下、瀾滄江邊,不為人知的馬臺古茶山。
提起馬臺,可能大家比較陌生,可是在幾十年前,如今大名鼎鼎的邦東鄉(xiāng)與馬臺鄉(xiāng)是一家,因為在歷史上邦東長期歸馬臺管轄。

相傳200多年前,為方便景谷至緬寧(今臨滄)的茶馬古道之通行,在瀾滄江設渡口,行人、馬幫由東岸西渡后即爬陡坡,到此平臺人困馬乏,常在此露宿,后有人開設馬店,成為商品交換之集市,故名馬臺。
民國27年(1938年),馬臺片區(qū)被稱為東區(qū),俗語稱之為“上、下、中江、八甲、四腳馬”。其中:“上江”指老邦東所在地;“下江”指那招的壩蜜河、馬覓、邦公一片;“中江”就是現(xiàn)在的馬臺;“八甲”指現(xiàn)在邦東的駐地坡頭一帶;“四腳馬”則指平村。東區(qū)下設5個鄉(xiāng),馬臺鄉(xiāng)、平村鄉(xiāng)、璋珍鄉(xiāng)、那招鄉(xiāng)、南糯鄉(xiāng),共有7保80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1年3月,根據大理專員公署指示,馬臺成為縣轄第五區(qū),成立第五區(qū)人民政府,區(qū)政府機關設在現(xiàn)馬臺鄉(xiāng)政府駐地。下轄清河、瑯琊、唐家寨、馬臺、全河、那杏、南糯、平掌、平河、邦東、衛(wèi)平、平村等12個鄉(xiāng)。此時,那招劃歸博尚區(qū)。1958年10月,馬臺區(qū)成立人民公社,仍下轄邦東、平村兩鄉(xiāng)。1966年,馬臺區(qū)改為馬臺公社,更名東方紅公社。同年,邦東從馬臺劃出,成立和平公社。
就茶區(qū)而言,邦東與馬臺山水相連,種的都是一樣的茶種,都擁有花崗巖與古茶樹共生的奇特景象,都屬于“云南巖茶”的核心產地。臨翔區(qū)茶辦的工作人員說,在整個臨翔區(qū),馬臺茶葉是非常優(yōu)質的,而且其擁有1.6萬畝老茶園,邦東才有近萬畝老茶園,就面積而言,馬臺是一座比邦東面積更大的古茶山。
在歷史上,邦東與馬臺是同一時期種茶的。兩千多年前,古濮人就在臨滄這片熱土馴化栽培野生茶。邦東、馬臺由于瀕臨瀾滄江,有著忙麓與馬臺兩個古渡口,聯(lián)接著普洱到臨滄的商道,是茶馬古道必經的重鎮(zhèn),早在雍正年間,邦東、馬臺一帶生意人就將景谷、思茅的茶籽藏在扁擔里帶回家鄉(xiāng)種植。邦東與馬臺可謂開啟臨翔區(qū)外來茶樹品種引種之先河。
臨翔區(qū)大規(guī)模種茶是在清末民國。宣統(tǒng)元年(1909),緬寧(今臨翔)通判房景東大力倡導,從勐庫購入茶籽數(shù)百斤,發(fā)往各鄉(xiāng)種植,繼而又有鳳慶茶葉品種引入螞蟻堆、章馱、忙畔等地。民國年間,實業(yè)局長邱裕文又倡導種植,引進茶籽,督導推廣,到1932年,全縣種植面積達2500畝。引進的茶種以勐庫大葉茶種為最多,鳳慶次之,勐庫茶種主要分布在邦東、馬臺、圈內、博尚、螞蟻堆、章馱、忙畔等鄉(xiāng)鎮(zhèn),鳳慶茶種主要分布在螞蟻堆、章馱、忙畔等地。年收茶葉萬余馱,遠銷保山、大理、昆明、西藏,以及緬甸臘戌等地,特別是西藏,茶運頻繁,每次馱運千余馱。
可是,如今到了馬臺,人們很少能看到像邦東那樣集中連片的大茶樹。第一個原因是,茶人、茶商只是沿臨滄到邦東的公路經過馬臺,前往邦東,看到的只是公路沿線的新茶園,而馬臺的老茶園藏在深山,離公路比較遠。第二個原因就比較悲催了,馬臺人比邦東人勤快、聽話,茶葉是馬臺人的主要經濟收入,為了增加產量與采摘方便,馬臺的老茶園大都被砍過,而邦東的老茶園砍得不多,所以邦東隨處可見大茶樹。這些老茶樹雖然被砍過,但根與被矮化的主干還在,只是在其上長出的枝條顯得比較矮小,讓人遠遠看去誤以為是臺地茶園。
古農茶業(yè)掌門人巖文在邦東有茶葉基地,每年從臨滄到邦東都要路過馬臺,就是因為上述兩條原因,連他這個常年在茶山到處跑的知名茶人,都不知道馬臺鄉(xiāng)擁有一座面積比邦東更大的古茶山。臨翔區(qū)農業(yè)局李光明局長,曾經先后在邦東與馬臺做過鄉(xiāng)黨委書記。李光明從邦東調到馬臺之后,多次邀請巖文去馬臺考察,想讓號稱“邦東茶的民間推手”的巖文,為馬臺茶產業(yè)的升級進行破題。巖文認為馬臺都是臺地茶園,興趣并不是很大,但熬不過李光明的三番五次盛情邀約,終于在2013年11月份沿著邦東到臨滄的公路,從中途的全河村拐進了前往馬臺鄉(xiāng)政府的路途。
古農茶業(yè)掌門人巖文的這次應景之行,拉開了“云南巖茶之鄉(xiāng)——馬臺”的打造序幕,緊挨邦東古茶山,與邦東一樣位于臨滄大雪山腳下、瀾滄江邊的馬臺古茶山就此揭開神秘面紗。
“光明書記帶我們到馬臺、唐家等村子的茶地一看,到處都是老茶園,無數(shù)被矮化過的古茶樹生長在石頭縫里。這里擁有跟邦東一樣的古茶樹與花崗巖共生的獨特環(huán)境,而茶葉的品質并不比邦東差,完全具備打造高品質古茶基地的條件?!睅r文說,自己在2013年底跟馬臺的初次接觸,就心動了?;貋砗?,就在構思用什么樣的題材來打造馬臺這張茶葉名片。他經過縝密思考,并與當時在馬臺的李光明書記深入溝通探討,提出了打造“云南巖茶之鄉(xiāng)——馬臺”這一茶區(qū)整體開發(fā)戰(zhàn)略構想。
巖文是“云南巖茶”概念首倡者與發(fā)起人,早在數(shù)年前就提出了“巖韻花香”的概念,并于2014年將“云南巖茶”核心產區(qū)的茶品風格概括為“奇韻邦東”“妙韻馬臺”,以“石頭縫里長出來的古樹茶,您喝過嗎?”作為宣傳訴求點,向外界大力推廣。
巖文作為古農茶業(yè)的掌門人,多年來致力于推廣全程不落地、全手工制茶技術,沿著奔流而下的瀾滄江,以勐海、勐庫、邦東為核心覆蓋版納、臨滄、普洱三大茶區(qū),打造云南古樹純料的標桿茶企。早在2006年底,他就被邦東茶區(qū)的巖石、古茶樹、云海、峽谷、瀾滄江、雪山等迷人的特殊元素所吸引,率先將易武、勐海一帶先進的手工制茶技術引進邦東,炒制出高品質的邦東古茶,并與邦東鄉(xiāng)教辦合作,在曼崗村小學原址開辦“邦東手工茶實訓基地”,面向茶農與學生大規(guī)模培訓手工制茶技術,古農茶業(yè)也因此被稱為“邦東茶的民間推手”。
2008年底,巖文提出了“巖韻花香”的概念,“古巖韻”是古農早期開發(fā)的一款產品。巖文一直在“巖韻”上進行探討與總結,提出了“三奇”理論。這是對“云南巖茶”核心價值的總結。三奇指的是,一奇:根深葉茂的古茶樹與巖石混生共存;二奇:高山海撥,奇山險峻,云遮霧罩;三奇:原野花香、爽口甜美、滋味醇厚。這“三奇”孕育出云南巖茶獨具“巖韻花香”的靈動地域風韻。
李光明對于將“云南巖茶之鄉(xiāng)”作為馬臺鄉(xiāng)的茶葉名片寄予厚望。作為在邦東茶剛剛興起之時當過鄉(xiāng)黨委書記的他,無疑在基層黨委與政府層面對邦東茶的崛起起到了極大的指導與扶持作用。而到了馬臺鄉(xiāng)任黨委書記,一貫口碑良好、實干的李光明,面對馬臺這個老百姓主要靠茶葉為生的山區(qū)鄉(xiāng),他想到了招商引資,利用外商來塑造一張馬臺的“昔歸茶”名片,從而為馬臺茶葉經濟找到一條起飛的出路。
他想到了善于為茶葉提質增效、創(chuàng)建高端品牌的巖文,“古農在邦東曼崗小學搞手工茶培訓,信譽好,口碑佳,老百姓評價高。我就邀請巖文到馬臺來打造‘云南巖茶之鄉(xiāng)’?!?/p>
經過2013年底到2014年春天的多次深入考察與規(guī)劃,“云南巖茶之鄉(xiāng)——馬臺”在2014年的夏天進入了實質性的建設之中:“云南巖茶莊園”已經報批開建,將打造雪山下的櫻花茶谷,以茶產業(yè)為主線,融茶產業(yè)、旅游產業(yè)與文化產業(yè)于一體,用新型的莊園經濟來拉動馬臺茶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并以茶葉經濟為抓手來帶動馬臺經濟的整體騰飛;與此同時,組建了“馬臺云南巖茶協(xié)會”,并將以協(xié)會名義積極申報“云南巖茶之鄉(xiāng)”地理標志,邀請包括茶農、茶商、專家、茶人等加入協(xié)會,大家群策群力建設好“云南巖茶”這一公共品牌。
巖文表示,用“云南巖茶”這個直觀的名字能更好地宣傳馬臺、邦東茶,最終想達到的宣傳目的是,使“云南巖茶”在中國茶界擁有自己的獨特地位和影響。其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可以在整個云南茶界獨樹一幟。一個地域性品牌的崛起,一定要跳出茶葉江湖里關于古樹、喬木、灌木等混亂的江湖提法,形成一個區(qū)域的公共品牌。云南巖茶只有馬臺、邦東及其周邊有,可以打造云南茶業(yè)的新品類,豐富云南茶葉的體系。
“馬臺擁有3.5萬畝茶園,老茶園就有1.6萬畝,而且石頭多、生態(tài)環(huán)境好,海拔高的有大雪山、五老山,海拔低的在瀾滄江邊,地形地貌、氣候、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茶葉資源等都跟邦東類似,完全可以將馬臺打造成臨翔區(qū)茶葉的下一個亮點?!瘪R臺鄉(xiāng)黨委書記陳一波表示,馬臺鄉(xiāng)將以“云南巖茶”這張名片提振馬臺鄉(xiāng)的茶產業(yè)。
“馬臺有新石器文化遺址,表明我們這里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臨滄的先民古濮人在這里種了幾千年的茶。馬臺有古渡口,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馬臺人賣茶換景谷鳳崗鹽歷史悠久,老人會經常說起到江外(指瀾滄江以東)挑鹽的故事。茶葉是馬臺人的主要經濟收入,莊園經濟圍繞茶來做,從巖茶莊園開始,馬臺鄉(xiāng)將建設至少9個莊園,一個村至少一個茶莊園。以大生物產業(yè)為依托,以巖茶為基礎,打造融茶與旅游于一體的茶莊園。在茶產業(yè)的招商引資方面,馬臺以古農茶業(yè)為主來打造‘云南巖茶之鄉(xiāng)’。”陳一波說。
后記:這篇文章把馬臺比作正在崛起的下一個邦東古茶山,有資深茶人并不太認同,他認為邦東茶雖然價格起來了,成為臨滄茶葉的一個著名山頭,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無序炒作的局面,他不希望邦東茶的亂象在馬臺重演。在這種意義上,他是認真的,也是對的,時代在發(fā)展進步,應該有全新的游戲規(guī)則,我們可以借鑒邦東茶崛起的一些思路,但更要有馬臺茶自己核心的東西,我們要倡導一種既能規(guī)避古茶山的無序炒作,又能讓更多的人,特別是茶農受益的全新茶葉公共品牌的游戲規(guī)則,從而將“云南巖茶之鄉(xiāng)”建成一鄉(xiāng)一品的典范。
古農茶業(yè)的巖文認為,自己之所以將“云南巖茶”的大本營放在馬臺,而不是邦東,是因為邦東茶炒得火熱,亂象叢生,而“云南巖茶”作為一個全新的云南名茶,需要找一塊安靜的地方塑造一個推廣的示范基地,因此他就選擇了緊挨邦東的馬臺。在他看來,藏在大山深處人不識的馬臺古茶,更像一張白紙,能以“云南巖茶之鄉(xiāng)”的名義打造出“云南巖茶”的公共品牌模式與形象,然后再在推廣樣板的輻射下積極引導邦東告別無序的炒作,回歸理性的發(fā)展,大家共同為“云南巖茶”的建設添磚加瓦,從而最終形成“云南巖茶”的雙子星座——馬臺茶與邦東茶。
文/白馬非馬
陳財,普洱茶新銳制茶工程師,1987年03月出生,云南瀾滄人,出生于制茶世家。先后任技術員、審評員、技術科長、總工程師,擁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經驗. 關于普洱茶,你想知道的,這里都知道 .能為你提供專業(yè)、快捷的1對1解答,朋友圈每天都更新發(fā)生在云南有趣的故事 ,采茶做茶及普洱茶全部干貨知識!只想把真正的好茶給愛茶懂茶的人!添加微信:435121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yōu)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